大医厚德     博爱创新

衡水二院官方微信

新闻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报道 >

乡村医生老滕的心脏安上了“自救器”

发布时间:2021-06-29      发布:管理员      阅读:


乡村医生老滕的心脏安上了“自救器”

——衡水二院利用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手术挽救患者生命
 

      “就相当于给心脏上了道‘保险’,一旦发生危险就能救命。”走出衡水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一病区时,来自武邑的老滕笑谈道。几天前,一个名为“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的“利器”“住”进了他的身体,从那时起,他便不再“提心吊胆”。
       老滕是一名乡村医生,在为村民体检时突然出现晕厥,呼之不应,数分钟后才恢复意识,而后被送往衡水二院。医生细致地为其做了相关检查,血管未见明显狭窄,但在院期间仍频发室颤,导致两次昏厥。医生诊断老滕为心源性晕厥、心律失常、心室颤动。
       老滕存在这些病症是十分危险的。对于他来说,可能前一秒还是正常的心跳,突然后一秒就变成了没有任何规律的室性颤动,也就是心室颤动,它是心脏性猝死最直接的原因。
       室颤的发生如同心脏快速的发抖,这个时候心肌已经不能协调收缩,失去了向外泵血的能力。人的脑部由于没有供血供氧,意识丧失,随即呼吸停止,老滕由此出现了昏厥。如果这种情况持续10分钟以上,脑细胞出现不可逆性的死亡,人往往就没救了。而且,心脏性猝死发生后,通过心肺复苏救治的成功率极低,院外生存率仅为约10%,即使是发生于拥有良好抢救人员和设施的医疗机构内,心脏性猝死的院内生存率也仅为24%。由于此种病症绝大多数由室颤引起,所以及时有效地除颤是预防心脏性猝死的关键!
       心内科一病区主任隋世华与副主任任海军、陈立华、柳晓娜、王琳琳等展开细致病情分析,考虑到老滕短时间反复发作室性心动过速合并晕厥,是心脏性猝死的极度高危患者,可以通过在身体里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来治疗,它能迅速识别患者发生了室速室颤,能够有效除颤,从而拯救老滕的生命。
     “ICD相当于患者随身携带的医生,可对患者进行24小时监护,能及时终止各类恶性心律失常,抢救成功率接近100%,是全球目前防治心脏猝死最有效的方法。”隋世华介绍说道,ICD是集起搏和电复律两项功能为一体的植入式心律失常装置,具有体积小、转复心律安全可靠的特点。它通过自动识别、诊断包括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并进行早期自动干预,从而挽救病人生命,大大减少恶性心律失常所导致的猝死发生率。
       正因为老滕是一名乡村医生,他对医学知识熟悉又称不上精通,因此当医生提出治疗方案时对ICD稍有抵触情绪。本着对患者负责的态度,医生向老滕讲述了多例安装ICD,完全可以像正常人生活工作且没有发生昏厥的真实事例;同时结合相关治疗指南和大量的文献资料,为他和家属讲解了手术的必要性。在医生的耐心沟通中,老滕同意了手术方案。
       虽然ICD功能强大,但ICD植入术程序很复杂,要求精确。加之术中要诱发室颤,有一定的危险性,且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安装后是否能正常工作将直接关系到病人术后的生命安全,因此手术要求高难度大。近日一天下午,心内科一病区、导管室医生团队为患者实施除颤器植入手术。全麻状态下,手术团队在患者胸前皮下位置切开一个小切口,放入大概相当于一个听诊器头般大小的ICD囊袋,然后将两根导线通过锁骨下静脉进入心脏,最前端分别固定在右心室和右心房的心尖部。整个手术耗时约3小时,“生命桥”便搭建完成,患者随后被送至病房进一步康复。
       近年来,随着老龄化的日益突出,心脏病发病人数逐年增加,严重影响了人类健康。心脏扩大、心力衰竭等心脏器质性病变是各种心脏病较常见的终末期,常并发恶性心律失常(室速、室颤)引起严重的心脏不良事件,具有预后差、病死率高的特点。目前药物治疗只能缓解临床症状,但无法改善远期预后。“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为此类患者提供了更优化的治疗选择,能使恶性心律失常转为正常心律,为更多心脏病患者带去希望,造福更多的心脏病患者。
       本次手术的顺利实施,是衡水二院心内科高度重视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结果。为了提高诊疗治疗水平,科室紧跟国内外学术前沿,不断开展新技术和新项目。“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技术的熟练运用,意味着医院心内科介入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术后,老滕ICD各项参数测试正常,几乎与常人无异。因为ICD植入术属微创手术对患者创伤小,他住院一周便康复出院。
       当记者问及术后有没有不适的感觉,老滕笑称:“真的很谢谢心内科一病区隋世华为首的团队和导管室所有的医护人员。整个手术过程中没有什么不舒服,目前也没有什么不适应的感觉,好像自己的心脏又年轻了,一下子回到了青年时代……”

 



2021年6月15日转自《衡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