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2-01 发布:管理员 阅读:
严格落实“从严从紧” 筑牢防控“铜墙铁壁”
疫情面前,生命至上,人民的健康需求是工作的目标,人民的利益是工作的旨归。衡水市第二人民医院严格落实市委“从严从紧”主基调,精准施策、团结一心、慎终如始,以敬业、负责、担当、奉献的精神,筑牢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衡水二院广大干部职工勇于担当,及时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和市卫健委的决策部署上来,院领导班子精准施策、靠前指挥,按照有关疫情防控的指示精神,研判深谋每一项防疫工作;全体二院人坚决杜绝麻痹思想、侥幸心理和松劲心态,按照责任分工,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压实责任;同时,为了保证正常的诊疗服务,保障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医院统筹安排好疫情防控工作与日常的医疗救治工作,做到两手抓、两不误,齐头并进确保疫情防控工作不留死角,以科学有效的方法和坚韧不拔的毅力铸成“铜墙铁壁”防控疫情。
在衡水二院,记者看到,进入医院大门、急诊科、门诊楼、住院楼内的人员都要预检分诊。门诊楼内,正常的挂号、缴费、检查、取药都在正常有序进行。医院采取了科学完善的措施、打好“组合拳”全力保障安全就诊——
全面开展培训,确保防控质量。医院反复组织培训,制定并学习《新冠疫情战时状态下门诊管理方案》《新冠疫情战时状态下预检分诊管理方案》《新冠疫情战时状态下病区管理方案》等十多个文件,确保制度、职责、流程全员培训、全员知晓、全员达标。同时,每天加强对医护人员、保洁人员感控要求执行情况的督导检查,确保不留盲区和死角。
严格预检分诊,做好群众就医引导。进入医院人员在医院入口需要出示健康码、行程码,并通过人工体温检测“关口”;同时,在门诊楼、住院楼还设有预检分诊点,所有就诊病人和陪同家属通过预检分诊点再次出示健康码和行程码,并通过人工或智能体温检测设备进行体温检测、询问中高风险人群接触史等排查;对于没有智能手机的老年人,按照人性化管理要求,进行登记身份证、体温检测、询问中高风险人群接触史等排查。对于排查有问题人员则引导至发热门诊进一步检查,及时将发热患者与普通患者区分开来,避免与其他患者交叉感染。
完善隔离缓冲,保证就医避免感染。为最大程度保障医患安全,对于急危重症而没有出核酸检测结果需要抢救或者手术的患者,先收治缓冲间开展手术或抢救;与此同时,医院克服空间、硬件、防控等诸多困难,在2号住院楼改造和设置了隔离缓冲病区,用于收治未出核酸检测结果的普通住院患者,与其他病人分开管理,严格按照发热病人诊疗流程执行。
严管门诊候诊,引导网上预约。衡水二院门诊实施有序开放就诊,制定《新冠疫情防控期间患者就诊须知》,合理引导患者预约诊疗和错峰就诊,执行“一医一患一诊室”,诊区护士有序分诊和秩序维护,避免患者二次聚集。据患者实际情况按照有关规定,实施门特门慢患者“长处方”合理增加单次处方用药量,减少患者到医院就诊配药次数;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经诊治医生评估后,将处方用药量放宽,保障参保患者用药需求。
病房闭环管理,保证病区安全有序。所有病区实行封闭管理,拒绝患者探视,患者、陪护人员凭腕带、陪护证,经过核对无误,方可进入;病区对住院患者和陪护人员,实施核酸检测阴性准入制度,规定每名住院患者一名陪护人员,做好自我防护,减少不必要的走动,保障病区诊疗科学安全有序。
全院无死角消杀,做到“寸土不让”。无论是门诊区域还是住院区域,保洁人员每日对公共区域、诊疗区域、公共活动区域进行消毒,开窗通风;对电梯、走廊、卫生间、门把手等重点区域、重点部位进行循环消毒;在病区备有消毒液,彻底切断病毒传播,确保一线医护人员和普通患者的就医安全。
加强科普宣传,确保健康宣教到位。为提高群众对疫情防控的认知,医院通过公众媒体、医院微信公众号、网站、宣传资料等,大力宣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预防、流感的预防、核酸检测的注意事项等知识,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广泛开展健康宣教。
支援外地医院,彰显医院责任担当。医院援派32名医务人员分别支援石家庄核酸检测和医疗救治工作;按照上级要求,派出业务骨干对枣强县医院、深州市医院、市五院、市六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等医疗机构的疫情防控和院感管理派驻督导;衡水二院还在高速路口等监测点,派出医务人员24小时值守,为广大群众筑起防控疾病的健康防线,彰显了全市龙头医院的公益使命和责任担当。
此外,为了将医院服务做得更为细致,医院招募了大量社会志愿者,社会志愿者协助医务人员进行核酸检测人员的疏导、协助老弱病残幼导诊就医,践行着志愿服务的高尚理念,让“红马甲”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衡水二院将继续充分发挥上下贯通、灵敏高效、运行有序的扁平化指挥体系优势,做到事事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落实;准确做好疫情防控、保障良好就医秩序,确保将防控工作件件落到实处,筑牢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与健康防线,为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有力的支撑。
2021年1月29日转自《衡水日报》